位置:山東忠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 > 薈萃拾零
危機與希望并存 國民閱讀在路上
【來自:魯南晨刊 點擊數:1424 更新:2008/4/14 9:18:50
】
冷與熱的反差——
國民閱讀率下降了嗎?
●傳統閱讀率持續下降,網絡閱讀率大幅攀升,總體而言,國民閱讀率不斷提高。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介紹說:“1999年,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受新聞出版總署委托,我所開展‘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調查’,之后每兩年進行一次。隨著樣本采集逐漸增加,數據分析更加規范,這項調查活動的影響不斷擴大,越來越得到行業和社會的關注,成為國內外了解中國國民閱讀狀況與出版傳媒業發展趨勢的基本數據來源。
縱觀前四次調查結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國國民圖書閱讀率(指每年至少讀一本書的讀者在識字者中的比例)呈持續走低態勢,1999年為60.4%,2001年為54.2%,2003年為51.7%,2005年為48.7%。
與傳統圖書閱讀率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新興媒體的互聯網閱讀率持續迅速上升。調查顯示,網絡閱讀率1999年為3.7%,2001年為7.5%,2003年為18.4%,2005為27.8%。
2008年4月2日,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應用理論研究室主任徐升國向記者透露第五次調查數據初步分析結果:2007年國民圖書閱讀率仍有大幅度下降,網絡閱讀率大幅攀升。
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在線閱讀方式大規模發展和流行起來,包括網絡文學、掌上電子書、數據庫搜索、博客圖書、電子雜志等新興媒體不斷涌現,沖擊著傳統的閱讀模式。互聯網可供閱讀的內容越來越豐富,信息量越來越大,閱讀載體越來越環保、經濟。權威調查報告稱,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1億人,目前僅以500萬人之差次于美國,預計2008年我國網民數量將成為全球第一。這預示了網絡閱讀未來還將處于迅速增長中。
“閱讀趨勢正呈現數字化、多元化、個性化三大特點。”郝振省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生活的豐富,從整體上看,圖書、期刊、報紙、網絡等各類媒體綜合閱讀率和接觸率始終在不斷上升。傳統圖書閱讀率只是國民閱讀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只是改變了閱讀的形式和途徑,總體而言,國民閱讀率還是在不斷提高的。
新與舊的邂逅——
傳統閱讀率下降為何令人擔憂?
●傳統閱讀下降,淺閱讀盛行,有可能造成國民思維能力弱化。
“傳統閱讀部分地被網絡閱讀取代,這一點在年輕人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焙抡袷≌J為,這種閱讀方式的變化是全球性的,并非我國獨有。
有一種觀點得到很多人的認同:網絡閱讀的興起和盛行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紙質閱讀與新興網絡閱讀間的碰撞摩擦在所難免,但是,網絡閱讀與傳統閱讀之間的替代并非“等價交換”——時間上有替代,而內容上有丟失,存在“閱讀泡沫”。美國在2004年和2007年就國民閱讀做了兩次調查,形成的調研報告題目分別為《閱讀在危機中》、《讀還是不讀》,體現了美國社會對國民傳統閱讀下降的擔憂。
在我國,“半數國人不讀書”的調查數據,也使社會各界深感不安,不少專家、學者利用各種場合高呼“拯救閱讀”!
少了青燈黃卷,少了書香墨痕,這種閱讀形式的改變并不可怕,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國榮意味深長地說:“讓我們擔憂的是由此帶來的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可能會造成的國民思維能力弱化!
黃國榮解釋說,閱讀有深淺之分。紙質閱讀是線性的,連續的,它的優勢在于可以進行深入研讀、品味細節、交流學術思想,同時也有助于培養閱讀者的抽象思維能力;而網絡閱讀側重于形象思維,它具有快餐式、瀏覽式、隨意性、跳躍性、碎片化等特征。雖然淺閱讀也存在于傳統閱讀之中,但是它的問題在網絡閱讀中更加明顯突出。
在網上,我們習慣于便利的超鏈接,卻打斷了我們細致深入的思考,思維趨向平面化;過多地依賴搜索引擎,長期非常方便地得到答案信息,卻縱容了思想的懶惰,弱化了思維能力。淺閱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獲得信息,擴大知識面,但是缺乏縱深的思考!叭绻麅H僅滿足于淺閱讀,或者過分熱衷于淺閱讀,對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將是災難性的。”黃國榮說。
同時,現代閱讀中存在著嚴重的功利化、實用化傾向。據統計,去年全國人均購書量不足5本,其中八成是課本教材。在各大書店的銷量統計中,教材參考、考試輔導類書籍占了很大比重,教授如何在職場、官場等人際交往中左右逢源的書籍也大受歡迎。一種新的“讀書有用論”正在悄然流行,即非“有用”的書不讀,“有用”在這里有著極其嚴格而狹窄的定義。
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從個人的閱讀行為來看,如今很多人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典型的是閱讀中存在“15分鐘主義”,即現代人看書常常只能看15分鐘,15分鐘之后就坐不住了。
“淺閱讀的盛行和功利化閱讀的泛濫,折射了世風的浮躁、浮華!敝骷姨K叔陽憂慮地說,對決定民族發展未來的歷史、文學、哲學等深層次書籍的閱讀在被損害,令人擔憂!澳撤N程度上說,閱讀危機不是危言聳聽。”閱讀,決定著一個民族思維的深度和高度,對文化傳承、國家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閱讀傳統的丟失如果發展下去,國人將失去精神歸依,整個民族會淪為淺薄的民族、無根的民族。一個淺薄、無根的民族是不能強大和發展的。要穩固和繁榮五千年文明,倡導全民閱讀是個很重要的方式。
“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碧K叔陽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吟誦了一句胡適的詩句。年逾七旬的他,每天都保持著數小時的閱讀時間,家中擺滿了各色書籍。“文化的積累需要反復地品味,閱讀帶給人的愉悅,現代人恐怕很難有這種體會了。”
危機與責任的激勵——
閱讀的傳統從哪里拾回?
●在國家層面,還需不斷加大投入;在社會層面,需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開展讀書活動,營造全民閱讀氛圍;出版者應研究和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2006年“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文化部、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發出通知,倡議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兩年來,這項活動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民閱讀總體狀況并不樂觀,要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目標,還需各方共同努力。
從民族發展、國家振興的角度看,提倡全民閱讀是一項長期工程,基礎工程,國家工程。所以,在國家層面上,還需不斷加大投入,完善各項硬件設施。這方面,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徐升國介紹說,在美國,各社區都有圖書館,規模不大,但十分方便,任何人都可以進去閱讀,沒有任何障礙,各大型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也都無條件向公眾開放;德國、法國、英國,都設有國家閱讀基金,通常由國家領導人擔任主席或名譽主席;美國總統夫人勞拉,就是美國國家閱讀促進會的主席。
在社會的層面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開展讀書活動,營造全民閱讀氛圍。三聯韜奮圖書中心一年組織幾十次文化活動,邀請學術精英,精選文史讀物,開辦專題讀書講座,深受讀者歡迎。外交部于1996年11月8日成立青年讀書研究會,會長先后由李肇星、王毅、李金章等部領導擔任。針對青年特點,讀書會創辦了《學習與探索》、《共青團生活》和《青春·外交》等讀書刊物,打造了“青年午餐國際問題論壇”、“青年文化系列講座”及“青年處長講壇”等品牌活動載體。目前,外交部各級讀書會約有會員5000余人(不含駐外使領館)。
郝振省特別提出,提升國民閱讀能力,出版者的責任首當其沖,應該研究和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引導大眾的閱讀喜好。一是要出版優秀圖書,當務之急是要強調原創,提高質量。二是要合理定價,良性循環。三是要提高服務水平,杜絕虛假宣傳、大肆炒作,搞好閱讀指導和售后服務。
大家有一個共識:要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
北京景山學校高中語文老師劉志江說:“閱讀能力是指閱讀的綜合素養,如閱讀興趣、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對文本的理解等等!比ツ9月開始,景山學校在高一、高二年級推出“語文經典閱讀工程”,向學生推薦包括《論語》、《邊城》、《哈姆雷特》、《老人與!返20部中外文學經典作品。老師通過精心設計題目,給予閱讀指導,培養學生獨立深入的閱讀思考能力,同時,也讓孩子獲得文化熏染。劉志江認為,有一種觀念需要糾正,即把閱讀僅僅當作是學習,這容易讓孩子反感,其實語文老師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在閱讀中得到享受得到快樂,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